一、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把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现代生活水平作为重要任务,这一决策意义深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顺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当下,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依旧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到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一目标的设定,将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摆在“三农”工作的核心位置。只有集中力量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如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人居环境等,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根基,确保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与协调性。
(二)凸显建设农业强国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农业强国建设不能忽视农村这一关键环节,必须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才能实现乡村全方位、深层次的蜕变。通过这种形神兼备的提升,不仅能够提高农业强国建设的成色与质量,还能让农民真正受益于农业强国的发展成果,共享发展红利。
(三)满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农民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强调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短板,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精准对接了农民对美丽家园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整治人居环境、赓续农耕文明以及改进乡村治理等一系列举措,能够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真正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一)十年建设成就斐然,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建设,在政策引领、资源倾斜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1.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深入推进,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左右,生活垃圾实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以上,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曾经脏乱的村落逐渐变得整洁有序,村民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宜人。
2.基础设施日臻完备:近十年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250万公里,使得“抬脚上客车”成为农民日常出行的常态,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与农产品的运输。农村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解决了农民长期以来的饮水难题。此外,行政村通5G比例达90%以上,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7.4%,信息技术深度融入乡村百姓生活,让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3.公共服务日益便利:农村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优师计划”等一系列举措深入实施,为农村孩子提供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乡村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基本消除乡村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成为现实,有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4.精神文明不断推进:移风易俗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农民的人情支出显著减轻。连续成功举办7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激发了农民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启动实施,累计认定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8100多个中国传统村落。“村跑”“村舞”“村BA”等特色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为乡村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农民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享受到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5.乡村治理持续优化: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持续整顿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实用有效的乡村治理方式得到广泛推广,平安乡村和法治乡村建设有序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尽管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乡村建设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人居环境整体水平仍有待提升,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因此,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现代生活条件刻不容缓。
三、《规划》对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系统部署
“高质量推进”意味着全方位、多层次、各领域的全方位发力,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深度融合、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局面、乡风民风家风的良性互动。《规划》围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关键方面,提出了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一)持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对标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实施易见成效的实事要事,深入推行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1.全面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在推进厕所革命过程中,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时效、求好不求快的原则,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动农村户用厕所愿改尽改,并逐步实现新改厕所入院入室。同时,将农村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机衔接,积极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的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模式,通过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整体提升村容村貌。
2.大力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构建覆盖广泛的农村交通运输网,提高乡村道路的通达性和便利性;建设稳定安全的农村供水设施,保障农村居民的用水安全;打造多元互补的乡村能源体系,如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合理利用,满足农村多样化的能源需求;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要,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如智能电网、智慧物流等。同时,建立健全乡村建设项目库制度,对各类项目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推动项目协调布局、逐村推进,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性和高效性。
3.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关键目标。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快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推动有需求的农村老年人足不出村就能方便快捷地获得基本养老服务,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难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整体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乡村治理关乎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和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弘扬敦亲睦民、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建立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通过明确各组织的职责和功能,加强组织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确保农村基层治理的高效运行。
2.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其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作用,健全乡村矛盾纠纷多元化、一站式解决机制。加强农村应急管理和交通消防安全体系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配备专业的救援设备和人员,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促进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县级统筹协调能力,发挥县级在资源配置、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统筹作用。推动乡镇扩权赋能,明确乡镇的职责和权限,使其能够在农村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优化村级组织运行机制,提升组织和服务农民的能力。推进“党建+网格化+数字化”治理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治理效率。深入推行积分制、清单制、接诉即办等治理方式,通过量化考核、明确责任和及时响应,提高农村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三)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1.树德正风,弘扬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中。采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举办文化讲座、文艺演出、主题展览等,让农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培养新时代农民,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2.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强化道德教化和激励约束,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治理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非法宗教活动等突出问题。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设立红白理事会等方式,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社会氛围。
3.繁荣农村文化:树立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理念,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传统节日的保护传承,让优秀农耕文化真正“活起来”。同时,坚持以农民唱主角,举办大地流彩“村字号”文化活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群众文艺扶持机制,增加更多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供给,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的引领下,通过全方位、系统化地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农村必将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农业强国目标提供坚实支撑,为亿万农民开启幸福美好的新生活篇章。
本文地址:https://www.nongye.ltd/xinwen/hangye/1759.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全国农业服务资质公示平台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